2000多年前,張騫從漢長安城啟程出使西域,開辟出橫貫東西、連接歐亞的絲綢之路,成就了一條繁榮興盛的商旅通道。
聯(lián)通東西,跨越古今。“一帶一路”倡議為沿線國家和地區(qū)開辟了合作共贏的新通道。地處中國西部內陸的陜西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與中亞五國在多領域攜手澆灌出一朵朵友誼之花,結出一顆顆合作之果。
向西連通,“鋼鐵駝隊”帶來廣闊前景
繁忙的西安港,中歐班列長安號奔馳不息,聯(lián)通萬里……
回顧過往,2013年7月18日,伴著悠長的汽笛聲,首列中歐班列長安號從西安港啟程,穿山越嶺抵達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長安號這一“鋼鐵駝隊”跨越亞歐大陸,標志著陜西向西開放邁出了新步伐。
9年多過去,中歐班列長安號跑出了新速度新空間。今年1月至8月,中歐班列長安號累計開行2636列,運送貨物總重達221.7萬噸,開行量、貨運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標穩(wěn)居全國前列。
沿著鐵路做生意,一端是全方位擴大開放的陜西,一端是廣闊的國際市場。中歐班列長安號將這兩端的需求和供給連接在一起。在這條充滿商機的國際大道上,陜西為實現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美好愿景作出積極貢獻。
陸上“絲綢之路”越跑越寬,空中“絲綢之路”也越織越密。
6月24日,一架滿載21.5噸高附加值貨物的貨機從西安咸陽國際機場飛往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這是今年西安咸陽國際機場繼開通西安至大阪、阿拉木圖航線后,新開通的第3條全貨運航線。
新開的3條國際全貨運航線中,2條通向中亞地區(qū),進一步暢通了中國與中亞國家的空中經濟走廊,助推共同發(fā)展。
開放合作,共享“一帶一路”成果
沿著絲綢之路經濟帶,西安愛菊糧油工業(yè)集團布局了一條從田間到餐桌的產業(yè)鏈。哈薩克斯坦北部地區(qū)飽滿的麥穗,成了老陜餐桌上噴香的油潑面。
2015年,西安愛菊集團響應“一帶一路”倡議,走出國門開展糧食進口業(yè)務,與哈薩克斯坦20多個農場主簽訂總計150萬畝土地的“訂單農業(yè)”合作協(xié)議,并對當地農作物進行深加工。
“隨著中歐班列的開通,哈薩克斯坦糧油產品10天左右就能抵達西安,運輸成本大大降低。”愛菊集團副總經理劉東萌說。
在不久前結束的第29屆楊凌農高會上,來自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等上合組織國家的新技術、新裝備、新品種等匯聚楊凌。上合組織農業(yè)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已經建成,“農科城”楊凌線上線下培訓來自上合組織成員國的學員超2.7萬人次,為促進上合組織國家現代農業(yè)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金秋九月,好消息再次傳來——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兩國簽署合作文件,將在西安、阿克托別互設總領事館。
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新機遇下的陜西奮力前行,正邁向更廣闊的舞臺。
傳承友誼,人文交流不斷走深走實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
陜西“朋友圈”不斷擴大,目前全省國際友好城市超100對,遍布五大洲41個國家,實現中亞地區(qū)全覆蓋,人文交流豐富多彩。
2013年12月,西北大學與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簽署合作協(xié)議,并組成中烏聯(lián)合考古隊,共同尋求絲路考古的新突破;
2016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發(fā)起成立絲綢之路農業(yè)教育科技創(chuàng)新聯(lián)盟,聯(lián)盟已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5個國家聯(lián)合建立了8個海外農業(yè)科技示范園;
2018年,西北大學絲綢之路考古中心建立,深入研究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的歷史演變、文化傳統(tǒng)、風俗習慣以及環(huán)境變遷等,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深化教育對外交流合作,由西安交通大學發(fā)起成立的絲綢之路大學聯(lián)盟,迄今已吸引37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60余所高校加盟并開展多元合作;長安大學、西北大學、陜西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等高校與多個“一帶一路”國家合作,開展“訂單式”培養(yǎng)。
陜西與中亞國家的友誼源遠流長。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后,我省同中亞五國友好城市、友好組織等互致慰問信,并盡全力提供幫助。2020年5月,陜西派遣工作組赴塔吉克斯坦開展抗疫國家合作,中國(陜西)赴塔吉克斯坦醫(yī)療衛(wèi)生聯(lián)合工作組受到塔吉克斯坦政府和中國外交部好評,并獲得“國際友誼貢獻獎”。
在陜西,從“我”到“我們”的感人故事也在溫情上演。(記者 李羽佳)
“我是外國人,但不是外人!”2021年底,在中國學習中醫(yī)藥專業(yè)多年的哈薩克斯坦小伙兒馬文軒,主動加入社區(qū)抗疫志愿者隊伍,勇敢站在抗疫一線。暖心故事匯成了中國同中亞國家人民心意相連、攜手共進的動人交響曲。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站在新的起點,懷揣新的期待,陜西搭建起對外交流對話、民心相通的橋梁,三秦大地上續(xù)寫著傳頌千年的絲綢之路壯美篇章。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