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正在看《陜西辛亥革命簡史》
□ 實習記者 劉凡銆 記者 趙婧 文/圖
“這本書凝結著對辛亥革命先賢奮斗精神的崇敬之心,表達了辛亥革命后裔的懷念之情。”去年10月,適逢辛亥革命110周年之際,繼采寫《馬彥翀傳略》《馬彥翀先生紀念文集》《陜西辛亥革命后裔口述史》等書籍后,陜西辛亥革命先賢馬彥翀嫡孫馬正采寫的新書《陜西辛亥革命簡史》由省政協(xié)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編輯出版,這本書歷時5年寫就,為陜西辛亥革命研究提供了有溫度的史料。
1990年起,馬正從事陜西辛亥革命史研究工作;2016年,他開始撰寫《陜西辛亥革命簡史》,數(shù)十載對陜西辛亥革命的研究,緣于他對祖父馬彥翀的深切懷念。馬正僅在5歲那年和祖父匆匆見過一面,那是他對祖父唯一的印象,他常聽家中長輩講述祖父的革命故事,心中一直懷著對祖父的深情,從小就埋下了傳承的心思。
1966年,馬正跟隨父母和伯父回到原籍——陜西省丹鳳縣。馬彥翀曾為了改變家鄉(xiāng)愚昧落后的面貌,立志興辦教育幫助當?shù)厝罕娮叱鲐毨В瑒佑米娈a土地85畝創(chuàng)辦了仁義小學,于1942年捐資創(chuàng)辦了鳳麓中學(今丹鳳中學),馬彥翀以開闊學生眼界為辦學理念,幫助當?shù)貙W生享受接受教育的機會,培養(yǎng)了一代代人才,當?shù)厝罕姸际謵鄞黢R彥翀。
馬正常聽當?shù)卮迕裰v起祖父創(chuàng)辦學校的事跡,大家都感慨他為祖國和家鄉(xiāng)所作的貢獻,語氣里滿是感激。生活在祖父熱愛的故土,走在祖父曾走過的路上,馬正感到與祖父的距離越來越近。“他的影子好像時刻陪伴在身邊,我決心將祖父的革命故事講給更多人聽。”他說。
馬正認為,追憶是一種傳承,他想通過追尋祖父的足跡,盡可能多地了解祖父的往事,進而傳承祖父等革命先賢的精神。于是,他多次來到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參觀,去北京大學圖書館查閱祖父的相關資料,反復研讀祖父遺作,還在網上下載了十幾萬字的資料。在掌握翔實資料后,馬正開始編纂有關辛亥革命的史料。在寫書過程中,他仿佛重新走了一遍祖父的革命歷程,在感悟歷程顛簸艱難的同時,對革命先賢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在多次前往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參觀后,我發(fā)現(xiàn)很少有關于陜西辛亥革命的介紹,陜西作為武昌起義后最早響應的省份也未提及。”談及寫作《陜西辛亥革命簡史》的初衷,馬正說,希望祖父等陜西辛亥革命先賢的付出能被更多人看到,讓后人銘記這段中華民族復興征程上的恢宏篇章,進而讓國內外研究辛亥革命的專家和學者重視陜西辛亥革命在全國辛亥革命中的地位。
因為之前出版了《馬彥翀傳略》和《馬彥翀先生紀念文集》兩本書,陸續(xù)有陜西辛亥革命先賢后裔找到馬正,一同追尋祖輩的人生軌跡,撰寫紀念祖輩革命歷程的傳記文章,常在微信群里相互交流感想、交換參考資料。馬正還從其他后裔那里收獲了祖父的親筆手記和書信等珍貴資料,為寫作提供了依據。
陜西辛亥革命先賢焦子靜的后代焦波從2011年開始,多次到新疆、昆明、武漢等地查閱和收集焦子靜相關資料,只要有相關線索,不懼路途遙遠,他都會馬上前往。馬正結識焦波后,兩人經常一起探討寫書心得,這讓馬正覺得自己追尋祖輩足跡的道路不再孤單,更加堅信自己在做有意義的事情。
“如今,陜西辛亥革命先賢后裔都在慢慢老去,也許我們是最后一批知曉祖輩生活片段的人,我得加快腳步撰寫文章。”馬正說,我將繼續(xù)追尋祖輩的足跡,追憶祖輩的過往印記,將革命先賢的奮斗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