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成云浪在馬村現代農業(yè)示范園區(qū)蔬菜大棚查看西紅柿著色情況。
一場接一場的秋雨在10月12日停下來了。
地處渭北旱塬上的澄城縣馮原鎮(zhèn)馬村,一下子忙碌起來。村民們趁著天公作美紛紛走出家門,來到現代農業(yè)示范園區(qū)查看大棚番茄、果園里蘋果的著色情況,并將櫻桃棚的大棚膜卷起來,讓大棚里的櫻桃樹通通風、透透氣。
村子另一頭,60歲的脫貧戶成忠民在自家的露地櫻桃園里越看越高興:“我家的櫻桃樹長得這么好,再過一年就能掛果了。掛果后,1畝地至少能掙1萬元。”2020年,成忠民將自己的7畝玉米地改種了櫻桃。“我一點經驗都沒有,要不是成書記的鼓勵和村上的技術培訓、提供樹苗,還有每畝地補助800元的好政策,我壓根就不敢嘗試種櫻桃。”成忠民說。
成忠民口中的成書記是馬村黨委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成云浪,他就像一個大家長一樣,事無巨細地操心著村里的大事小事,成天謀劃著如何讓村子變美、群眾變富。
脫貧攻堅以來,在成云浪的帶領下,村兩委會把扶貧政策、閑置資源與合作社品牌、技術優(yōu)勢有機結合起來,建設現代農業(yè)示范園區(qū),因地制宜發(fā)展優(yōu)質蘋果和設施甜瓜、番茄、黃瓜及冬棗等產業(yè)。目前,全村現代農業(yè)示范園區(qū)已建成日光溫室大棚150座350畝、優(yōu)質蘋果2600畝。設施果蔬已帶動45戶脫貧群眾參與經營,每年戶均增收4萬元;126名脫貧群眾常年參與園區(qū)務工,年均增收6000余元;41戶脫貧群眾發(fā)展優(yōu)質蘋果產業(yè),年均增收1.2萬元;110戶脫貧群眾參與果蔬交易市場固定分紅,戶年均增收1000元。
成云浪說:“群眾脫貧了,但這不是終點,而是奮斗的新起點,日子要越過越好才行。我們要學習別人的成功經驗,科學種植,這樣農民才能不白辛苦,才能多掙錢,才能過上好日子!”
這天一大早,成云浪就在農業(yè)示范園區(qū)來來回回查看了好幾次,尤其是今年新建的3個密植櫻桃棚。最終,他的腳步停留在位于園區(qū)對面、果蔬儲藏冷庫旁的一片工地前。成云浪介紹說,他們將在這里建設一個以櫻桃交易為主的果蔬交易中心,服務范圍涉及周邊幾個鄉(xiāng)鎮(zhèn)。有了這個帶著棚頂的交易中心,以后出售農產品就方便了很多,再也不怕下雨了。按照成云浪的設想,村上今年的目標要建3個預冷室和3個冷藏室。然后按照新的栽植技術,把村里今年新栽的3000多株大棚櫻桃移栽進預冷室,這樣可以縮短櫻桃的生長周期,使櫻桃剛好趕在春節(jié)期間成熟上市,賣個好價錢。成云浪說,這是櫻桃種植的新方法,通過農業(yè)示范園區(qū)試種成功后,將在全村推廣,讓更多的群眾從中受益。
努力嘗試新種植技術、為群眾搭建平臺促進農產品交易的同時,提升村民的自身素質和農業(yè)技術,才是成云浪心中新農村闊步發(fā)展的關鍵所在。
村民成孝鋒便是受益者之一。今年3月,他家的5畝花椒遭遇了蚜蟲,眼看著減產已成定局。沒想到在4月村上組織的科技培訓課上,他學到了一項治蚜蟲的新辦法。放到果園一用,效果非常明顯,大面積的蚜蟲一下子被消滅了。一畝花椒最后竟然賣到了5000元。嘗到了新科技甜頭的成孝鋒今年還學會了用玉米秸稈制作青貯飼料,又掙了3萬多元。
馬村今年共組織了3次21天科技培訓,內容涉及果樹和溫室大棚蔬菜、瓜果技術管理,共培訓126人。“今年雨比較多,對果樹、大棚影響很大,我們計劃再請專家針對多雨天氣的農業(yè)管理進行培訓。”成云浪說。
成云浪說:“下一步,我們還要實施田間道路建設、人飲改造、花椒初加工、電商平臺建設、大棚觀光采摘體驗等工程,要早日把馬村建成產業(yè)興旺、生態(tài)宜居、鄉(xiāng)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農村。”(記者 李欣澤文/圖)
編輯: 史青青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