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鐵根在蘭寶齋修筆
□ 實習記者 楊晶 文/圖
1月7日,天氣嚴寒,街上行人寥寥無幾,但西安市碑林區(qū)書院門蘭寶齋毛筆店門庭若市,多數(shù)客人都是遠道而來采購毛筆的。
走進蘭寶齋毛筆店,玻璃框里掛著幾張從報紙上剪下來的新聞報道圖片,向顧客講述著蘭寶齋的歷史。蘭寶齋毛筆店現(xiàn)任掌柜鄒鐵根家中世代制作毛筆,他已經(jīng)是家族第四代傳承人。
“我從12歲開始隨父親學習手藝,做了一輩子毛筆。”鄒鐵根回憶道,他自小生活在江西南昌進賢縣文港鎮(zhèn),那時就開始看父親制作毛筆,后來經(jīng)多地輾轉(zhuǎn)來到古城西安繼承祖業(yè)。他說:“從古至今,無數(shù)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足跡,正是這文化氣息讓我扎根西安。”
“西安是個古城,寫書法的人多得很,但很少有人知道一支好毛筆需要經(jīng)過84道工序。”鄒鐵根說,用心做一支好毛筆,難免艱苦。
學習制作毛筆的第一步就是挑羊毛,經(jīng)過成千上萬次的練習,才讓鄒鐵根能夠分辨出羊毛的好壞,一般羊毫毛筆所選用的是南方特有的山羊毛,還要經(jīng)過毛料選取、去除毛皮、合齊除絨、排列毛鋒等14道大工序。
“梳整筆毛這一工序最難做。”鄒鐵根說,這一步驟需要在零下五六攝氏度的冰水里進行,每次都要用牛骨梳在冰水里不斷梳毛順毛,直到挑出所有的刺毛后方能進入下一道工序。
要想成為一名真正意義上的傳統(tǒng)手工毛筆制作人,至少需要5年,且制作的毛筆要達到“尖齊圓建”,筆頭要有尖,筆毛無論從哪個角度梳理都要整齊,寫書法時毛不散、尖要圓潤,還要有彈性,這樣的一支傳統(tǒng)手工毛筆才能稱得上是一支好毛筆。
年輕時的鄒鐵根,也曾為生計苦惱,那時他瞅準了西安的旅游景點,獨自到大雁塔做起了工藝毛筆套裝生意。雖然生意做得紅紅火火,但父親卻不看好他。“對于傳統(tǒng)制作人來說,做筆和做人分不開,要做一支有良心的好毛筆,就要端正態(tài)度。”鄒鐵根說,那時父親總是點撥他,直到父親去世后,他才悟到寫書法的人往往有著不同的境界,做毛筆也要有境界,這樣做出來的筆才是好筆。于是他放棄在大雁塔的毛筆生意,再次回到書院門潛心毛筆制作和修筆。
現(xiàn)在市場上許多胎毛筆動輒上千元,而鄒鐵根的胎毛筆,價格始終維持在一百元左右。制筆在他心中不是發(fā)財?shù)氖侄危亲鎮(zhèn)鞯募妓?。楊曉陽、雷珍民等許多書畫大家也都來找他制筆。
“我6歲就開始在蘭寶齋買毛筆。”從小學習書法的王先生說,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這家店二十多年的老顧客了,市場上很多毛筆都是機器制作的,而手工制作的毛筆在寫字時會有頓挫感,壓筆時不會分叉。
試用過的毛筆不封膠無法繼續(xù)售賣。在蘭寶齋,顧客們可以試用毛筆,覺得好了再購買,得益于鄒鐵根有一套封膠的好手藝。在為毛筆封膠時,需要反復地用修筆刀挑出刺毛拔掉,用半干半濕的筆尖在大拇指與食指的弧口處不斷打圈,最后還要在指甲蓋上試筆尖的圓潤度。這些看似重復無趣的日常工序在鄒鐵根看來,則是毛筆匠人的必要修行。
如今,鄒鐵根已經(jīng)將制作毛筆這門手藝傳授給了兒子,小孫子也在他的教導下開始學習書法。“我要繼續(xù)做好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那一點睛之筆。”看著小孫子書寫的一撇一捺,鄒鐵根感慨道。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zhuǎn)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