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滿淑涵 李榮 王斌
她今年76歲,已經(jīng)是頤養(yǎng)天年的年紀,卻每天在辦公室忙碌12小時以上。對徐升蓮來說,最放不下的是住在院里的150多位老人。
這里是位于商洛市丹鳳縣大峪鄉(xiāng)的商山老年公寓,前身是由徐升蓮于1984年創(chuàng)辦的商山敬老院。目前,老年公寓入住老人80%以上屬于失能半失能,其中重度失能老人占到60%,由此帶來的照護壓力委實不小。吃飽穿暖有人照顧是這些老人最樸實的希冀,簡單而滿足的生活背后,卻也藏著揮之不去的辛酸。
日子總得往好處看
4月的大山里春暖乍寒,晚上9點多,83歲的夜喜鳳老人窩在被子里看電視劇。因為患有風濕病,她在棉被上又多蓋了一條毯子,與她臨床的老人早已進入夢鄉(xiāng)。
夜喜鳳所住的公寓樓是2017年6月新建的,每間房間有獨立衛(wèi)生間,可以淋浴。剛住進來時,因為姓氏生僻,很多老人叫錯夜喜鳳的名字,她也很少跟別人主動交流。而除了這個原因,更大程度上是因為她還心有余悸。
來商山老年公寓前,夜喜鳳有一段無家可歸的經(jīng)歷。每次說到這段辛酸事,她都喉頭哽咽。夜喜鳳是洛南縣人,因為在兩次婚姻中沒有親生兒女,她辛辛苦苦帶大繼子女又幫忙帶孫子,一家人關系還算融洽。但是,老伴一離世,她就被孩子們趕出了家門。農(nóng)村有句俗語:“七十不留夜,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有熟人朋友心疼她,常叫她去家里吃口熱飯,但誰也不敢收留她。
直到親戚推薦她到商山老年公寓,夜喜鳳才又對生活燃起點希望。“這里有人唱歌,有人舞扇子,過節(jié)吃的都是席。”徐升蓮了解到她的情況后,減免了入住費用,還給她買了新衣服、新被褥,今年過年的時候又給她封了一個大紅包。夜喜鳳感激之余,也常做一些志愿服務。“比如,幫起不來床的老人喂個飯。日子總得往好處看。”夜喜鳳抹抹眼睛,雙手合十笑著說。
誰不想跟兒孫們在一起
劉寶山患有腰間盤突出和頸椎病,今年84歲。
他有三個兒子,老大、老二常年在外地打工,他跟小兒子、兒媳一起生活。因為生活習慣不同,他感到在家總是“受氣”,七年前帶著老伴住進了商山老年公寓。老伴去世后,他依然堅持住在老年公寓里。
劉寶山過去當過工人,每個月有3500元退休金,老年公寓每個月收1560元,除去買藥的開支,還有一部分結余,但劉寶山的日子過得很拮據(jù)。“工資卡在小兒手上,每個月他給養(yǎng)老院付錢。”
每天早上6點起床,晚上7點睡覺,白天除了三頓飯時間,劉寶山大多數(shù)時間喜歡跟院里的其他老人聊天、聽廣播,中午還會再睡一會兒。用他的話說,“午睡一小時,精神一整天”。
“在養(yǎng)老院日子美得很,人心情好。”劉寶山笑嘻嘻地說,“養(yǎng)老院的人都很好,從來不嫌棄我們這些人。”
雖然離家不遠,但劉寶山很少回家,小兒子也幾乎不去看他,逢年過節(jié)他都待在養(yǎng)老院。“起碼在這里有能說話的人。”商山老年公寓大門外有一條鄉(xiāng)間公路,平日車流量不大,劉寶山望著院外突然說:“說句心里話,誰不想跟兒孫們在一起……”
終于有時間可以讀書
“前幾日,上漆的師傅才走。你瞧,這都是新新的。”4月16日早上8點多,李春山在食堂吃了早飯就坐在老年公寓院里新修的廊道曬著太陽,捋著長長的白胡須,黑色夾棉薄衫、棕色淺格鴨舌帽、一副金邊石頭眼鏡,儼然一位私塾先生。他的老伴因為腦梗偏癱臥床四年多,去年年初跟他一同住進這家老年公寓。“家里照顧不了,我們就來這里養(yǎng)老了。”
李春山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早年出車禍造成終身殘疾,小兒子常年在溫州打工。為了照顧老伴,他請過保姆,總不是很滿意。“每個月開2000塊錢工資,一天就做兩頓飯,閑的時間人家就出去打牌了,衣服都是我自己洗。”李春山話語里透著無奈。
“現(xiàn)在住在養(yǎng)老院好得多了,一個禮拜不吃重樣飯,護理員干活很盡心。”老伴由護理員照顧,李春山終于有了自由時間。他過去在鎮(zhèn)中心小學當過老師,喜歡閱讀,對《論語》《中庸》《文心雕龍》尤其愛不釋手,現(xiàn)在每天上午下午都能騰出兩個小時的讀書時間,他覺得很滿意。
讓老人活得有質(zhì)量有尊嚴
徐升蓮干養(yǎng)老一干就是35年,雖然已經(jīng)將接力棒交到兒子劉繼民手中,但她還是閑不下來。跟以前辦敬老院時不同,除了抓好安全管理、精細服務,她也想讓院里的老人生活得更有質(zhì)量、更有尊嚴。于是建起多功能廳、安寧療護室,引進康復醫(yī)院,還進行了坡道改造。
1984年,徐升蓮受鄉(xiāng)黨委委托籌辦敬老院。她帶著國家下?lián)艿?000元錢,又拿出了自己的4000元積蓄和家具,改造修繕了鄉(xiāng)上原知青用過的10間舊房子,辦起了敬老院。
為了解決經(jīng)費問題,徐升蓮1988年決定走“以院辦廠、以廠補院”的路子。她把老伴的存折、兒子的摩托車和家里4間房抵押貸款,開辦地毯廠。“那幾年,日用化工廠、面粉廠、磚瓦廠都干過,還建過千只雞場、百頭豬場和百頭牛場。”徐升蓮指著對面的失能老人關愛中心說:“那里就是原來的地毯廠廠房。”
不僅“貼錢”,徐升蓮還“貼人”。她自己既當院長,又當服務員,兩個兒媳婦也跟著她一塊干,女兒劉粉絨還被評為“全國優(yōu)秀護理員”等稱號,外孫和外孫媳都在養(yǎng)老院幫忙。徐升蓮先后榮獲全國勞模、敬老好兒女、民政部最高孺子牛獎等多項榮譽。商山敬老院也被評為全國十佳敬老先進單位。
“喂飯、翻身這些活只能靠人力來做,但有專業(yè)技能的年輕人不愿意干,這是普遍困難。”劉繼民說,“為了能留下人,我們按護理老人的數(shù)量進行績效考核,干得好的護理員一個月能拿近4000元,但這與他們付出的辛苦仍不匹配。”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zhuǎn)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