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鐵券牌位曾見證 乾隆年間陜西大旱
劉宇明捐贈的鐵券牌位記者 張宇明 攝
史料記載,乾隆年間陜西曾有過一次大旱。4月19日,“劉宇明藏清代‘昭靈’銘鐵券牌位捐贈收藏儀式”在陜西歷史博物館舉行,這塊鐵券牌位上的銘文就記錄了那次大旱官民求雨的史實。
這件鐵券牌位長20.5厘米,寬13厘米,高56厘米,重約25公斤。牌位正面鑄有銘文:“敕封昭靈普潤福應王神位,署西安府清軍同知汪皋鶴供奉。”捐贈人劉宇明是山西太原人,今年3月在北京的一處古玩市場收藏了這件文物。查閱史料后他發(fā)現(xiàn),這是一件與陜西密切相關的文物,他當即與陜西歷史博物館取得了聯(lián)系,表達了自己的捐贈意向。隨后陜歷博專門派專家前往山西太原,對這件文物進行了鑒定,確定其真實性后,與捐贈人簽署了捐贈文件。
據(jù)陜歷博專家介紹,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陜西遭遇嚴重春旱,時任陜西巡撫畢沅派時任西安府清軍同知汪皋鶴赴太白山求雨。后因應驗,畢沅將此事上奏乾隆皇帝,皇帝封昭靈普潤太白山之神,并賜“金精靈澤”匾額一面。同年秋,汪皋鶴奉命前往太白山勘估廟宇修復所需費用時,鑄造了三座鐵券牌位。經(jīng)鑒定,劉宇明此次捐贈的就是當年造的三件牌位中的一件,其余兩件目前情況不明。
專家表示,清代“昭靈”銘鐵券牌位填補了陜西歷史博物館在清代社會宗教文化活動方面的藏品空白。我國是個古老的農業(yè)大國,降水對于古人生產生活十分重要,祈雨是古代中國社會政治生活中的要事。這件鐵券神位恰恰記載了當時官方求雨并且鑄造神位以供奉,是清代陜西官方祈雨祭祀的有力證據(jù)。同時,它還是古代農業(yè)社會祭祀與禮儀活動的見證,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反映了古代人對于自然、天象、政治等方面的一種原始信仰。
劉宇明說:“這件文物是陜西歷史的一個見證,它只有回到陜西,才能發(fā)揮最大的歷史價值。”陜西歷史博物館向劉宇明頒發(fā)了榮譽收藏證書。陜歷博保管部主任梁彥民表示,向社會征集文物將成為博物館的一個常態(tài),陜歷博保管部將積極與海內外的收藏家們溝通交流,把流散于社會上的文物收于博物館,讓文物發(fā)揮更大價值,促進博物館事業(yè)不斷發(fā)展。(首席記者 張佳)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