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到辦公室;
8:30—12:30與兩組博士生、碩士生開展分組學術討論;
12:30去食堂吃午餐;
13:00與國內外研究人員通過電子郵件和視頻進行學術交流;
14:00—17:30與團隊成員開展專業(yè)討論;
17:30去食堂吃晚餐;
18:00—20:00梳理項目遇到的瓶頸,找出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攻關難題;
20:00—1:00靜心寫作科技論文。
這是33歲的西安交大網絡化系統(tǒng)工程團隊徐占伯教授2019年2月19日的日程安排。徐教授說:“團隊其他人的日程表和我的幾乎一樣,每天都安排得滿滿當當。我們真恨不得把一天當成兩天用。”
23年來,這個團隊的成員們就這樣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以強烈的責任擔當踐行著對祖國的摯愛、對事業(yè)的執(zhí)著、對黨的忠誠。
責任,來自祖國的召喚
“把祖國裝到心里,把自己放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用奮斗,一筆一畫書寫人生。”
1977年年底,西安交通大學敏銳地預測到系統(tǒng)科學在中國發(fā)展中將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向教育部建議在全國設立系統(tǒng)工程專業(yè),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1979年,西安交通大學在國內最早開展系統(tǒng)工程研究。
歷史的車輪駛入20世紀90年代,步入改革開放的中國,在電力系統(tǒng)安全優(yōu)化、網絡信息安全技術等關鍵領域急需大量的高層次人才。聽到祖國的召喚,正在美國留學的系統(tǒng)工程學者管曉宏毅然放棄美國多個企業(yè)的優(yōu)厚待遇,選擇歸國任教,到祖國大西北發(fā)光發(fā)熱。
如果留在美國,他的年薪是10萬美元;回國任教,每年工資只有3600元人民幣。他說:“祖國的召喚就是我們的方向,國內條件雖然艱苦,但正在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能為祖國貢獻一份力量,是時代給予我們的寶貴機遇。”
回國后,管曉宏領銜組建了西安交大網絡化系統(tǒng)工程團隊,新鮮的血液不斷注入。2012年,劉曉明以碩博連讀研究生的身份加入團隊,如今他即將成為青年教師。他說:“在團隊學習的7年中,我從老師們身上深深體會到知識分子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強烈責任感。受他們的影響,我也放棄了高薪工作,選擇留在西安交大,從一名普通講師做起,把祖國裝到心里,把自己放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用奮斗,一筆一畫書寫人生。”
愛國就要奮斗,奮斗就是愛國。伴隨著祖國發(fā)展的腳步,團隊中的一代代知識分子始終把祖國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yè),奉獻自己的光和熱。
擔當,來自對事業(yè)的執(zhí)著
“中國要發(fā)展強大,就必須掌握國際科技話語權,在世界級的科研成果、關鍵核心技術和專利上取得突破,時不我待,必須全力奔跑。”
2月13日,正月初九。假期的西安交大校園格外安靜,平時樹上三五成群的鳥兒也凍得不見了蹤影。記者來到實驗樓,只見實驗室門上貼著一張小紙條:“請記得隨手關門,很冷哦!”
幾名教授正帶領著博士生和碩士生忙碌著。還未開學,還沒暖氣,大家都穿著厚厚的棉衣,靠熱水杯暖手,坐在電腦前查找資料、分析數(shù)據、編寫代碼。寒冷的天氣絲毫沒有影響他們忘我工作的熱情。
周亞東副教授說:“從年三十到正月初五,學校關閉了實驗樓,初六才對師生開放,其實我們早就想回來工作了。中國要發(fā)展強大,就必須掌握國際科技話語權,在世界級的科研成果、關鍵核心技術和專利上取得突破,時不我待,必須全力奔跑。”
創(chuàng)新來源于鍥而不舍的堅守,也來源于剎那的頓悟和靈感。為了抓住這稍縱即逝的靈感,團隊成員會立刻抓起一支白板筆,把想法隨手記在實驗室的落地玻璃墻上,讓所有人幫忙探討其可行性。久而久之,玻璃墻就成了團隊成員們記錄想法、開展討論、進行頭腦風暴的“靶場”。
玻璃墻上有導師們希望學生記住的公式和程序代碼,有青年教授寫下的行業(yè)英文資料摘要,也有年輕人寫下的網絡勵志語。老中青三代人的思想在這里碰撞、融合產生新的火花,推動團隊的研發(fā)工作不斷向縱深挺進。
一代一代交大人將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改革發(fā)展的偉大事業(yè)之中,把個人理想融入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的偉大奮斗之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艱苦奮斗,為祖國發(fā)展貢獻自己全部的力量。
信念,來自黨性的引領
“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枚黨徽就是一生承諾。”
團隊的21名成員中,黨員占到了16名。這些黨員在工作中勇于擔當、甘于奉獻,充分發(fā)揮模范帶頭作用,將黨建工作與科研工作深度融合、同頻共振,引領團隊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凝聚力,在科研創(chuàng)新的道路上奮力奔跑。
“每上一次黨課,我們就更加深刻地領悟到黨賦予知識分子的重大歷史使命,更加激勵我們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激情。每天晚上,你都能看到團隊所在的彭康樓燈火通明,幾乎所有人都在實驗室和辦公室里通宵達旦地工作,這是我們的工作常態(tài)。”團隊的黨支部書記田鋒教授談起他們的工作生活,并不覺得有什么特別。
如今,80后和90后是團隊中的主力軍,如何尋找家庭與事業(yè)的平衡點,成為大家的一件難事。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黨的事業(yè)需要黨員的奉獻,也需要親人們默默的支持。
周亞東副教授笑著說:“孩子還不到一歲,我整天忙科研,家庭的重擔都給了妻子。她也是一名科研人員,能夠體會我的難處,有時也會抱怨,但一直支持我的工作。我非常感謝家人的支持。”
“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枚黨徽就是一生承諾。”田鋒教授告訴記者,西遷的老一輩科學家中,很多人都是優(yōu)秀共產黨員,他們對黨忠誠、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始終感染和激勵著團隊成員。如今,團隊中新的一批青年黨員成長起來,他們在教學與科研中勇于擔當,在困難面前沖在前面,在壓力面前全力以赴,用實際行動彰顯了共產黨人的風采。(記者 郭妍)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