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在陜西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成就展現(xiàn)場,參觀者在“草棚大禮堂”圖片前駐足觀看。本報記者 李旭佳攝
“支援大西北,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63年前,在上海徐家匯火車站,幾千名持有印著‘向科學進軍,建設(shè)大西北’乘車證的交通大學師生響應(yīng)國家號召,義無反顧地登上了‘交大支援大西北專列’來到了古城西安。”10月15日,在陜西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成就展現(xiàn)場,講解員為參觀者解說西安交通大學“草棚大禮堂”背后的故事。
照片中,一名老師正在“草棚大禮堂”的講臺上給學生們作報告,禮堂的頂棚很高,四周用草簾遮擋著,陽光透過縫隙照進來,禮堂內(nèi)通透明亮。
已是耄耋之年的西安交通大學退休教授盧烈英對記者說:“1956年我初到西安,校園外是一大片麥田,校園內(nèi)是一大片建筑工地,到處都在挖溝槽,教學條件很艱苦。當時受基建條件的限制,學校沒有適合組織活動的禮堂。1957年,學校從江西運回了大量的毛竹,并從上海請來工人,搭建了一座可以容納4000多人的大禮堂。”
“經(jīng)過測算,建設(shè)大禮堂需要2萬多根直徑6厘米至8厘米、長度6米至7米的竹子和木材。陜西當時沒有符合條件的建材,我們便去江西采購,先將這些建材從山里運出來,再經(jīng)鐵路運到西安。有一部分竹子還是從工地建設(shè)單位借的。”曾在西安交大從事后勤工作的王守基回憶,為了這批用于搭建禮堂的毛竹,他在江西忙活了好幾個月。
“大禮堂四面透風、冬冷夏熱,但這都阻擋不住我們的熱情。遇上禮堂里放映電影,不僅學校師生,周圍的群眾也會聞訊而來。一條長板凳上可以坐七八個人,擠一擠可以坐十來個人呢!”盧烈英笑著對記者說。不論酷暑還是寒冬,“草棚大禮堂”成了舉行開學典禮、迎新晚會、音樂會以及聽報告、放電影的固定場所。
每個經(jīng)歷過西遷的人對“草棚大禮堂”都記憶猶新。在這樣艱苦的環(huán)境下,西安交大師生并沒有退縮,反而充滿了前進的勇氣和力量。
63年來,西遷的交大師生們矢志不渝、扎根西北,在困境中艱苦創(chuàng)業(yè),用實際行動鑄就了以“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tǒng)、艱苦創(chuàng)業(yè)”為核心內(nèi)涵的“西遷精神”。
如今,在西咸新區(qū),中國西部科技創(chuàng)新港拔地而起,這是陜西省與西安交通大學落實國家創(chuàng)新驅(qū)動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平臺,也是交大“西遷精神”新的載體。歲月變遷中,“西遷人”用理想和信念鑄就的“西遷精神”一代一代地傳承著……記者 李旭佳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zhuǎn)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