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他們合力托起 折翼天使的翅膀
石洋(右)用玩具吸引聽障幼兒注意力
劉芳用手語為學生們上課
張毅給學生指導動作
夏昊的學生在教室學習
在特殊教育行業(yè),學生們一般被稱作“折翼的天使”,因為身體缺陷這些孩子或聽不見世界的聲音,或看不見藍天白云的色彩。幸運的是,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年復一年,用愛和堅持敲開了孩子們的心門。他們或許很少感受到“桃李滿天下”的成就感,讓他們快樂的,無非是學生們發(fā)出了第一聲、新認識了一個字、多掌握了一項生活技能……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特教老師。
教師節(jié)前夕,本報記者邀請部分市民代表走進小學、中學、大學等不同學段特教老師的世界,體驗“特教老師的一天”, 展現特教老師工作生活的原生態(tài),體會他們的別樣教學和不為人知的酸甜苦辣。
幼兒康復語訓教師石洋——
聽障幼兒人生之初的指路人
“小貓的眼睛在哪里?萱萱的眼睛眨一眨。”9月6日上午,在西安市第二聾啞學??祻陀柧氈行牡慕淌依?,康復語訓教師石洋正在給聽障幼兒萱萱(化名)還有萱萱的媽媽上親子課。萱萱1歲7個月,是一名被上帝捂住耳朵的小天使,剛出生就被篩查出聽力障礙,6個月后被確診失聰。
石洋用一只小貓玩具與萱萱做游戲,吸引萱萱的注意力。她的身邊還有很多用蒙布蓋著的玩具和音響、三角鐵、鼓等發(fā)聲教具。石洋說,正常的孩子在母親孕期就能聽見聲音,聽障孩子等到出生再確診時已適應了無聲的世界。即使佩戴了聽輔設備,也要盡早開始訓練,才能讓孩子聽到并感知聲音和其對應的東西,最終學會發(fā)出聲音。
“康復訓練是聽障孩子的啟蒙點,是給他們創(chuàng)造可能和希望的第一步,也是極其重要的一步,如果效果好,聽障孩子完全可以正常說話。”石洋說,越來越多的家長也意識到這一點,盡早帶著聽障孩子參加語訓,康復訓練中心今年最小的學生只有1歲1個月。
因為學生年齡較小,無法穩(wěn)坐在教室集中思想進行訓練,石洋只能借助玩具吸引其注意力。上課時,萱萱哭了,她就唱著兒歌哄,萱萱鬧得厲害,她只能停下課程陪著玩,有時候萱萱會到處爬,石洋就跟著滿教室地爬。
“盡量不要讓孩子看見口形,多讓她聽聲音,孩子模仿能力強,也不能頻繁地捂嘴說話。”訓練完萱萱的聽力,石洋還要對萱萱媽媽進行指導,示范著讓萱萱媽媽在家也能對孩子進行正確訓練。
和別的老師上課不一樣,學生年齡小,石洋需要盤腿坐在墊子上上課,一節(jié)課下來,她的腿都被壓紅了,站起來時一個踉蹌差點沒站穩(wěn)。剛送走萱萱,另一對上親子課的家長和孩子又走進了教室。
“從來不覺得累,看過太多孩子第一次張口叫‘媽媽’的場景,也目送過不少孩子康復成功走出學校,這就是對我最好的回報。”石洋說,她一直有一個夢想,希望所有的聾啞兒童都能走進普通學校,只有聾啞兒童沒有聾啞人是她永不停步的目標。
市民代表體驗
“第一次見到給這么小的聾啞孩子上課,石老師爬過來爬過去和學生互動,真不容易。”一節(jié)康復語訓課下來,市民代表李浩深有感觸。在他看來,科學的糾正與盡早的干預,是特殊教育重要的使命,特教老師在這兩個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老師用專業(yè)與耐心給特殊孩子愛的關懷,幫助他們融入社會。石洋所代表的特教老師,就是特殊孩子在人生初期道路上的指路人,用專業(yè)的精神詮釋著康復教育的意義。”—— 李浩(家住曲江大道中海觀園小區(qū)的在讀研究生)
聾啞學校語文教師劉芳——
一字一句幫孩子建立邏輯關系
“今年的丁香花似乎開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樣……”剛走進西安市第二聾啞學校的教學樓,就聽到了吐詞不太清晰的讀書聲,和想象中的無聲課堂完全不一樣。
這些讀書聲是由七年級的9位聾啞學生讀出來的,他們用的是普通學校的六年級教材。語文教師劉芳站在講臺上,帶領學生一起朗讀,為讓學生看清發(fā)音的口形,她盡量把讀每一個字的口形都張得充分一些,甚至有些夸張,一只手還跟著聲調上下指揮。
近百字的段落,劉芳帶著學生們讀了3遍,讓2個孩子上臺勾畫描寫丁香花的句子。整節(jié)課下來,6個自然段的課文只講了2段。劉芳說:“前一天我已經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教他們課文里的詞語了,要講完一篇課文起碼需要四五節(jié)課。”
劉芳說,聾啞孩子因為缺乏語言環(huán)境,容易出現語序混亂、邏輯不通的問題,語言運用能力很差,寫文章就是記“流水賬”。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邏輯關系、理順語序,更好地運用詞語,她只能一遍一遍地帶著學生讀,幫助理解,以達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教室后墻上貼著課程表,里面語文課和數學課占了多半,而且大多是連上兩節(jié)同樣的課程。劉芳說,一節(jié)課只能講一小段,只有連著兩節(jié)上,才能上完一個課時。“義務段的語文課,是幫助聾啞孩子建立邏輯關系的重要一步,絲毫不敢松懈。”
夸張的口語表達、標準的手語動作,為了吸引學生注意還要在教室里不停走動,連上兩節(jié)課下來,劉芳的嗓子有些啞了,她把手撐在講臺上笑著和學生說了聲“再見”。
劉芳笑著說,這些特殊孩子就像雷達一樣敏銳,曾有一次,自己心情不好,雖已盡力隱藏情緒,但還是被孩子們發(fā)現了。“老師,你心情不好嗎?你不要難受。”正上課的劉芳被學生打斷,一句簡單還不清晰的話讓她在驚訝之余也收獲了感動,從那之后,她每天上課臉上都會掛滿笑容。“不管多累都不能表現出來,我希望我是一個內心有光的人,用自己的光照亮孩子們的世界,讓他們感受到溫暖。”
成為老師的7個年頭里,前年,劉芳第一次收到學生送的鮮花。“我清楚記得,那是一支紅色康乃馨,白色的塑料紙包著,上面還有紫色的小點。”劉芳眼眶有些濕潤,她說,如果可以許愿,希望孩子們每天能夠進步一點點,在老師和家長幫助下努力掌握生活技能,走出校園可以獨立生活,這是她最期望的教師節(jié)禮物。
市民代表體驗
“聾啞孩子的語文課是這樣子的啊,老師太辛苦了。”家住芙蓉西路的高校教師鐘先生在體驗了一節(jié)特殊孩子的語文課后很是感慨,“老師不僅要大聲地給孩子們講課程內容,還要同時做手語,讓孩子們從聲音和動作兩個方面來理解文章內容。”
鐘一博說:“劉芳老師在講每個詞語的時候,都會通過發(fā)音上的技巧和手語相結合,引導孩子們發(fā)出接近正確發(fā)音的音調,和給普通孩子上課相比,很不容易。”—— 鐘一博(高校教師)
盲啞學校足球教練張毅、王帥——
獨臂老師組建盲生足球隊
“吳佳成,先站住,左腳鞋帶開了。”9月6日下午,西安市盲啞學校新組建的足球隊在操場上集合,教練王帥看到有學生鞋帶開了,蹲在地上幫他系好鞋帶。另一位教練張毅站在排頭,其他學生緊跟其后,手拉手排成一隊,站在距離球門約80米的正前方。
王帥守著球門,喊了一聲“開始”,扔出一個里面裝有鈴鐺,可以發(fā)聲的足球,對面的一名學生擺動著手臂,朝著聲音傳來的方向移動。小小的足球在學生左右腳間盤旋著向球門方向移動,剛走幾步,足球跑偏“走丟”了,學生就半側著臉,循著鈴鐺聲而動,再去把球找回來。
這是一支特殊的球隊,球員們是一群眼睛失明的孩子。守著球門的王帥一邊擊掌一邊不停地喊著“喂喂喂”給學生指引聲音的方向。學生鼓起勇氣踢了一腳,球進了,但不清楚射門情況的孩子仍站在起腳的原地。“球進了,很棒,回到隊列中去吧。”王帥給學生肯定之后,這名學生才開心地跑回隊列。
“要注意把重心壓下來,手臂自然擺動。”球門對面領隊的教練張毅一直在觀察著每個學生的動作,隨后一個一個地進行糾正。張毅在學校當教練已經22年了,來學校之前曾因事故失去左臂,本是計算機老師的他偶然看到學生踢塑料瓶,便問學生在干什么。學生回答在踢球,這讓他感受到了學生對運動的渴望,于是,他組建起了足球隊。這次新組建的球隊,共13個人,剛開始基礎動作的訓練,每個動作都要示范著讓孩子們摸著學,再蹲下身一個個去擺正他們的動作。一支球隊至少要訓練一年半以上才能讓所有隊員不掉球地帶球跑,要達到完成比賽的水平,最少需要訓練3年。
王帥當教練的時間有19年了,遇到備賽的時候,他和張毅每天帶著學生練十幾個小時。提起這些年的訓練,王帥坦言:“累是肯定的,但是我們有堅持下去的動力。”如今遼寧省盲人足球隊的專業(yè)運動員李玉曾是盲啞學校的學生。
張毅認為,盲足除了能幫孩子們擺脫盲態(tài),還能增強身體素質,提高自信心和生活能力,“陽光下奔跑的世界是有光的,看到他們有進步就是我們最大的欣慰。”
市民代表體驗
“我戴上眼罩簡直是寸步難行,更別說踢球了。盲生們踢得太好。”看完張毅和王帥組織孩子們進行的訓練后,市民代表白陽對二位老師表達了深深的敬意。白陽說,訓練開始前王帥老師仔細檢查每個孩子鞋帶的細節(jié)令人感動。 張毅老師只有一只手臂,還能指導帶領盲生在操場上奔跑踢球, “教盲生踢足球,我們都沒法想象,但兩位老師真的做到了。” ——白陽(高新區(qū)科技路某銀行職員)
盲啞學校高三班主任夏昊——
引導學生“觸摸”數學之美
夏昊曾經也是西安市盲啞學校足球隊的一名教練,但自從他帶班高中學生后,就暫時擱下了足球隊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高考備戰(zhàn)中。
“高考是孩子們重要的一個門檻,我希望幫他們抓住這個走入高等院校的機會。”夏昊說,他所帶的班級只有3名學生,今年高三,這也是盲啞學校建校以來的首屆高三。首屆意味著零起點、零借鑒,這需要夏昊付出更多的努力和關愛。
夏昊每天到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去教室看看。他把教室打掃干凈,再檢查一遍教室有沒有障礙物,確保學生全部安全到校才放心。
班里的3名學生都喜歡音樂,還組建了樂隊,夢想考上長春大學深造。每周學生們要排練兩次,每次排練兩個小時。夏昊是樂隊的后勤加廚師,他總會陪著學生,幫著擺樂器,搬椅子。遇到了樂隊外出演出和比賽的時候,搬音響、搬樂器的活都是夏昊的。他一個人跑前跑后,攬下了所有的活。
數學是盲生最難的學科之一,作為數學老師的夏昊還要引導學生“觸摸”數學之美。夏昊說,平時樂隊訓練耽誤時間多,擔心文化課落下來的他每天晚上都要空出時間給學生補課。為了讓學生直觀理解數學概念,他嘗試了很多“觸摸教學”的方式。“用大米、沙子可以讓他們感受體積的變化,理解函數的概念我就把圖形畫在每個孩子的手心或者脊背上。”
夏昊說,3個孩子的學習狀態(tài)都不同,為了讓學生都學好數學,他為每個孩子制訂了詳細的學習記錄表,哪個孩子哪道題錯了,哪塊知識薄弱,他都記錄在本上。課堂上,學生一遍不會他就教三遍、五遍,一次次反復直到學生聽懂為止。
市民代表體驗
“夏老師是班主任,更是家長,聽到他每逢周末和過節(jié)都要陪著學生,帶他們吃火鍋、包餃子,我覺得非常感動。”家住長延堡街道的社區(qū)居民馮瑞麗說,明年夏老師就要帶著學生去心儀的大學參加高考了,希望他們夢想成真。“過程雖然很苦,但是夏老師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馮瑞麗(雁塔區(qū)長延堡街道社區(qū)居民)
西安美院特教學院老師梁曾華——
創(chuàng)新傳統課程 激發(fā)學生獨特天賦
梁曾華是西安美術學院特殊教育學院的一名工藝美術老師,因為聾啞人和普通人對詞語和句子的理解不同,梁曾華經常利用圖片替換傳統文字進行教學。演示文稿(PPT)是梁曾華上課必備的工具,一節(jié)課的PPT至少要用二三百張圖來支撐,從搜集圖片到制作PPT,每一節(jié)課的備課要花費六七個小時,但梁曾華從不覺得辛苦,他說:“特殊孩子對圖片的理解更加細膩,對美術有不同的理解,圖片教學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除了是一名專業(yè)老師,梁曾華也是特殊教育學院副院長,主管教學安排。在他看來,每個特殊學生都有異于常人也高于常人的獨特天賦,而傳統的工藝美術作為教學基礎只能保證學生課業(yè)完成和畢業(yè)后的基本生存,為了拓展出屬于特殊學生的獨特空間,他翻看了大量的資料,也走訪了很多高校,經過不斷研究,整理出一套創(chuàng)新的融合課程。
“將兩門或者三門課程進行融合,讓工藝美術在實用美術上得到運用,才能讓學生的作品更好地適應時代的潮流,適應市場。”梁曾華舉例說,將傳統的纖維藝術課和皮具課結合一起,就可以教學生做出纖維編織的皮包。
“大學老師的職責不僅是幫助學生掌握一定技能,解決就業(yè)問題,更重要的是幫他們找到未來的方向,在社會中站穩(wěn)腳跟。”在梁曾華看來,特殊學生有獨特的優(yōu)勢,聾啞學生更能靜下心來,在無聲的世界里創(chuàng)造精彩的有聲作品。“大學教育可以讓孩子們在藝術道路上走得更遠,這也是我的職責所在。”
記者感悟
采訪前一直以為專業(yè)課就是幫特殊學生獲得一技之長,梁曾華老師的目標卻不止這些,他一直強調,每個特殊孩子都有絕對的優(yōu)勢,要讓特殊孩子走在社會道路的前面,激發(fā)他們獨特空間的潛能。讓學生不止有作品,還能有創(chuàng)作,跟上時代步伐,這就是高等教育的意義。
(本版文/記者 馬相 圖/除署名外由記者 馬相 攝)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