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宗海家中珍藏的社火芯子圖紙
侯宗海已經10多年沒有再耍過社火了。
當他出現在小區(qū)遛彎時,一件對襟白褂,一條黑色燈籠褲,是他最典型的行頭。
話不多,腰板卻挺得筆直。鮮有人知道,82歲的他曾是西安大白楊社火的代表性傳承人,社火最風光的時候,他的名字,如雷貫耳。
有“西安民間藝術一絕”之譽
西安梨園路一個小區(qū),侯宗海家中珍藏著一幅20多年前的畫。雖非出自名家之手,但這張畫上的圖案,卻被侯宗海視為“寶貝”。
打開卷軸,一位仙女亭亭站在盛開的玉蘭花上,纖足輕點,衣袂飄飄,頗有意境。
“這就是社火表演時的芯子,”但凡提起“社火”二字,他便來了興致,“芯子高懸空中,看不出有立腳之處,險中求趣,嘆為觀止。”
“芯子”是社火中最絕妙、難度最高的地方,一般由10歲以下的小孩扮演。表演時,小孩站在十多米高的芯子上,僅靠隱藏在底座中的一根鐵條支撐,通體看不到任何破綻,達到高、玄、妙、巧的效果。
有一年,村里鬧社火,幾位外國朋友觀賞,他們怎么都理解不了,盛裝打扮的小孩是如何“騰空”站在“芯子”上,一度以為小孩是假的。
侯宗海拿了根香蕉,讓芯子上的小孩現場吃了,對方贊不絕口,即便如此,芯子的玄妙之處,仍沒有被看出來。
大白楊社火的歷史,可追溯至1000多年前,其中以芯子表演最為有名,有“西安民間藝術一絕”之譽。昨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侯宗海仍能回憶當年玩社火時的盛況。
“社火也叫射虎,射就是說要琢磨,猜啞謎。”他說,當年耍社火前,村里先立起一個桿子,以桿為令,遠在咸陽涇陽縣的人,一看到這個桿子,就知道大白楊的社火要演出了,“十里八村的人都趕過來,黑壓壓一片。”
社火是群眾藝術,也有極高的技術門檻。以芯子為代表,扮演者不僅要掌握戲劇知識,還得知道傳統典故、歷史文化,具備一定的美學素養(yǎng),“社火表演并不是簡單的看熱鬧,而是需要文化的熏陶和培養(yǎng)。”
社火斗戲斗的是才智愛好
大白楊社火有東村和西村之分,兩家相互叫陣、各有千秋。“每次表演社火,我們兩家互相斗戲,從表演內容、技巧、陣勢開始琢磨,都想著如何壓倒對方。”侯宗海說,每次斗戲時,大家絞盡腦汁出點子,每一個細節(jié)都是保密的,“連親舅舅也不能說,斗的就是才智、愛好。”
侯宗海是西村的代表人物,而東村的王印才同樣以做芯子、畫臉譜聞名。
“斗戲時,我們是競爭關系,斗戲完了,握手言和,雖有不服氣,但還是好朋友,不影響我們的私交。”侯宗海說,大白楊社火之所以可以享譽全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東西兩村的斗戲,“今年你贏我了,我得總結經驗,待到明年再戰(zhàn),有競爭,有比較,就有提高。”
斗社火講究栽桿子、掛斗子、斗鑼鼓、斗箱底,戲壓戲。侯宗海說,社火隊的陣容重點在頭,銃子手排列在最前面,接著是儀仗隊、鑼鼓隊、平臺車,長長的芯子車隊排在最后,列隊數百米,總體隊形構成“龍”行之勢。
捐出26000元政府補貼
記者從相關部門了解到,隨著近年對非遺保護力度的加大,陜西已建立起國家、省、市、縣(區(qū)、市)四級非遺名錄,國家級的非遺有62項,省級的有435項,市級有956項。
一批批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遺項目得到有效保護。同時,還通過為傳承人提供必要的傳承場所及經費、支持非遺傳承傳播活動等方式加強傳承人隊伍建設。
2008年,大白楊社火成功申報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2年,侯宗海成為大白楊社火代表性傳承人。
“村里的年輕人,還是有人喜歡社火,但現在演出機會少,沒有資金來源,誰愿意學?”侯宗海說,社火藝術中不僅包含著戲劇、歷史、神話傳說等傳統文化知識,也包含著農村人文環(huán)境、民情風俗等知識,有著以戲載道、傳承文化、感化人心、引領風尚、規(guī)范道德的功能,從業(yè)者首先得發(fā)自內心的熱愛,其次還得耐得住清貧寂寞,如果沒有文化作為支撐,就談不上技藝傳承了。“青年觀眾未必不喜歡古老的傳統藝術,關鍵是他們很少有機會欣賞,也未必能欣賞到原汁原味的藝術。”
作為大白楊社火代表性傳承人,每年政府會給予侯宗海一定的傳習補貼。今年8月,他決定將7年來的26000元政府補貼捐出來,在村里的大白楊小學開設社火知識普及課堂,讓更多有學識、有眼界、有激情的年輕人參與進來。
“社火是群眾的社火,不是我一個人的社火,”侯宗海告訴記者,非遺保護是對文化和文明根脈的保護,傳習補助是大家的錢,他一個人拿著有愧。“社火要振興,在教育,在年青一代。耍不成社火,我對不起政府。”
欲繪制社火版《清明上河圖》
從侯宗海的家中向北,不到3公里遠,便是唐代梨園遺址。30年前,著名學者李尤白先生經多年考究認為,“唐代梨園的真正遺址,在西安城西的未央區(qū)未央宮鄉(xiāng)大白楊村西。”此觀點已基本被學界認可。
昨天下午,侯宗海帶著三秦都市報記者前往這里探訪,在北二環(huán)與桃園北路的路口,見到了一塊唐代梨園遺址石碑。
著名戲劇家、時任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曹禺提寫的“唐代梨園遺址”幾個字,仍清晰可見,石碑的背面,鐫刻著李尤白所撰《唐代梨園遺址碑記》一文。
“1988年,唐代梨園遺址在大白楊村口揭碑剪彩,全國戲劇界著名藝人及專家學者百余人參加,幾年之后,碑就被移到了這個地方。”跳過臺階,穿過半米高的雜草堆,侯宗海撫摸著石碑,一臉落寞的神情。
侯宗海說,秦腔作為中國戲曲的鼻祖,是陜西極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具有悠久的歷史,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唐代梨園遺址”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文化瑰寶,是最珍貴的稀缺文化資源,“這塊石碑立在路邊,沒有任何保護措施,如果常年下去,風吹日曬雨淋,過不了幾年就會破損了,等子孫后代們再問起唐代梨園在哪里,怎么交代?這將會是多大的遺憾。”
西安市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王智也表達出此種隱憂。“再不搶救就來不及了。”王智說,歷史文化資源是西安最值得自豪的城市特色,許多古村落和老街道都蘊藏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建議西安加強對特色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記錄、研究和宣傳。
已是耄耋之年的侯宗海,有一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除了捐出26000元補貼,用于在學校普及社火相關知識之外,他還希望將其余的補貼,悉數拿出來,通過另外一種方式,讓更多人了解到大白楊社火的藝術魅力。
“我想請幾位畫家一起參與,將原來村里的社火表演場面畫成長卷,繪制成社火版的《清明上河圖》,再將社火中芯子藝術的制作工藝、設計方案和圖紙畫出來,流傳下去,給后人留下參考。”侯宗海說,他的一生,都交給大白楊社火了,希望在有生之年,能賦予這門民間傳統藝術新的生命力。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