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送展的文物吸引了不少觀眾
15日上午,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京開幕,作為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重要活動之一,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吸引了海內(nèi)外的參觀者。
專題展覽展示亞洲文明
國家文物局介紹,這是我國首次舉辦、亞洲大家庭共同參與的集大成亞洲文明專題展覽,參展國家數(shù)量、文物數(shù)量和精致程度前所未有。
展覽以“多元文明并置,古今文明相通”為主線,共分四個部分。“美成在久,日出東方”凸顯各國歷史文化特色,詮釋亞洲文明;“美在通途,行久致遠”展示中國漢代以來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相關(guān)文物和亞洲絲綢之路沿線地區(qū)文物;“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部分,展示了中國與亞洲各國文化遺產(chǎn)領(lǐng)域交流合作情況;“美人之美,禮尚往來”部分,展示了中國國家領(lǐng)導(dǎo)人在與亞洲各國領(lǐng)導(dǎo)人外交活動中受贈的禮品,展現(xiàn)新中國與亞洲各國友好往來與文化交流。
亞美尼亞的陶罐、釉陶盤,柬埔寨的石雕,阿富汗的石雕佛像,印度青銅佛立像,約旦極具阿拉伯風(fēng)格的大理石頭像,伊朗精致的玻璃容器,阿塞拜疆的項鏈耳飾、青銅馬,緬甸的定音鼓……進入展廳,仿佛不出國門卻暢游了整個亞洲,此次展出的文物很多都是亞洲各個國家的國寶文物,令人大開眼界。有意思的是,來自伊朗的展品中,其中有幾件是國人十分熟悉的青花瓷。元青花梅瓶、明青花花鳥紋瓷盤等這些來自中國的瓷器,均出自薩法維時期蘇菲派主要領(lǐng)袖薩菲阿德丁族長的陵墓。它們是薩法維時期國王從中國購買作為珍品放在祖先陵墓里的,可見亞洲文明交流早有歷史。
陜西多件文物參展
一千多年前,中國唐代,一件盤口細頸貼塑淡黃色琉璃瓶被小心翼翼地封存在陜西省扶風(fēng)法門寺唐代地宮中。當(dāng)日,這件吸收了古羅馬和波斯帝國玻璃生產(chǎn)工藝,又融入早期伊斯蘭文化風(fēng)格的中國文物,也出現(xiàn)在了此次“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上。據(jù)介紹,這個玻璃瓶無模吹制成形,底部有加工痕跡。仔細一看,還有西洋風(fēng)情。文物肩部與腹部外壁用不同顏色及形狀的玻璃絲纏貼裝飾,制作精美、紋飾華麗。專家介紹,這件唐代文物的制作不僅吸收了古羅馬和波斯帝國的玻璃生產(chǎn)工藝,還融入了早期伊斯蘭文化風(fēng)格,為典型薩珊工藝品。專家推測這是一件舶來品,今天看來,這是早期文明交流的見證。
記者在亞洲文明展上看到了不少來自陜西的文物。臨潼姜寨遺址出土的人面魚紋彩陶盆是進入歷史教材的,是仰韶文明的見證物之一,神秘的人面魚紋有著怎樣的含義,專家解釋不一,對今日來說,這種神秘卻靈動的圖案,有一種對原始藝術(shù)大美真諦的回歸。此外,還有寶雞出土的青銅器,碑林博物館館藏的白石金剛坐像,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的仰蓮瓣座銀罐、鎏金鴛鴦紋銀羽殤等珍貴的文物,也都在此展亮相。一位北京市民告訴記者:“我不久前剛剛?cè)ミ^陜西歷史博物館,所以對陜西的文物特別有興趣。”而一位來自寧夏的媒體同行表示,“這次來京參加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報道,收獲很豐富,而這場來自亞洲大家庭的文明展覽,更是讓我大開眼界。”(張 靜)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zhuǎn)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